如何重构“箭头型”代码

如何重构“箭头型”代码

本文主要起因是,一次在微博上和朋友关于嵌套好几层的if-else语句的代码重构的讨论(微博原文),在微博上大家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和想法。按道理来说这些都是编程的基本功,似乎不太值得写一篇文章,不过我觉得很多东西可以从一个简单的东西出发,到达本质,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写一篇的文章。不一定全对,只希望得到更多的讨论,因为有了更深入的讨论才能进步。

文章有点长,我在文章最后会给出相关的思考和总结陈词,你可以跳到结尾。

所谓箭头型代码,基本上来说就是下面这个图片所示的情况。

那么,这样“箭头型”的代码有什么问题呢?看上去也挺好看的,有对称美。但是……

关于箭头型代码的问题有如下几个:

1)我的显示器不够宽,箭头型代码缩进太狠了,需要我来回拉水平滚动条,这让我在读代码的时候,相当的不舒服。

2)除了宽度外还有长度,有的代码的if-else里的if-else里的if-else的代码太多,读到中间你都不知道中间的代码是经过了什么样的层层检查才来到这里的。

总而言之,“箭头型代码”如果嵌套太多,代码太长的话,会相当容易让维护代码的人(包括自己)迷失在代码中,因为看到最内层的代码时,你已经不知道前面的那一层一层的条件判断是什么样的,代码是怎么运行到这里的,所以,箭头型代码是非常难以维护和Debug的

微博上的案例 与 Guard Clauses

OK,我们先来看一下微博上的那个示例,代码量如果再大一点,嵌套再多一点,你很容易会在条件中迷失掉(下面这个示例只是那个“大箭头”下的一个小箭头)

FOREACH(Ptr<WfExpression>, argument, node->arguments) {
    int index = manager->expressionResolvings.Keys().IndexOf(argument.Obj());
    if (index != -1) {
        auto type = manager->expressionResolvings.Values()[index].type;
        if (! types.Contains(type.Obj())) {
            types.Add(type.Obj());
            if (auto group = type->GetTypeDescriptor()->GetMethodGroupByName(L"CastResult", true)) {
                int count = group->GetMethodCount();
                for (int i = 0; i < count; i++) { auto method = group->GetMethod(i);
                    if (method->IsStatic()) {
                        if (method->GetParameterCount() == 1 &&
                            method->GetParameter(0)->GetType()->GetTypeDescriptor() == description::GetTypeDescriptor<DescriptableObject>() &&
                            method->GetReturn()->GetTypeDescriptor() != description::GetTypeDescriptor<void>() ) {
                            symbol->typeInfo = CopyTypeInfo(method->GetReturn());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