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团队协同和协同工具

聊聊团队协同和协同工具

这两天跟 CaliRather 做了一个线上的 Podcast – Ep.5 一起聊聊团队协同。主要是从 IM 工具扩展开来聊了一下团队的协同和相应的工具,但是聊天不是深度思考,有一些东西我没有讲透讲好,所以,我需要把我更多更完整更结构化的想法形成文字。(注:聊天聊地比较详细,本文只是想表达我的主要想法)

国内外的企业 IM 的本质差别

国内企业级在线交流工具主要有:企业微信、钉钉、飞书,国外的则是:Slack、Discord这两大IM工具,你会发现,他们有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其中有两个最大的不同,一个是企业管理,一个是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

Slack/Discrod 主要是通过建 Channel ,而国内的IM则主要是拉群。你可能会说,这不是一样的吗?其实是不一样的,很明显,Channel 的属性是相对持久的,而群的属性则是临时的,前者是可以是部门,可以是团队,可以是项目,可以是产品,可以是某种长期存在的职能(如:技术分享),而拉群则是相对来说临时起意的,有时候,同样的人群能被重复地拉出好几次,因为之前临时起意的事做完了,所以群就被人所遗忘了,后面再有事就再来。很明显,Channel 这种方式明显是有管理的属性的,而拉群则是没有管理的

所以,在国内这种作坊式,野蛮粗放式的管理风格下,他们需要的就是想起一出是一出的 IM 工具,所以,拉群就是他们的工作习惯,因为没有科学的管理,所以没有章法,所以,他们不需要把工作内的信息结构化的工具。而国外则不然,国外的管理是精细化的,国外的公司还在重度使用 Email 的通讯方式,而 Email 是天生会给一个主题时行归类,而且 Email 天生不是碎片信息,所以,国外的 IM 需要跟 Email 竞争,因为像 Email 那样给邮件分类,把信息聚合在一个主题下的方式就能在 IM 上找到相关的影子。Channel 就是一个信息分类,相当于邮件分类,Slack 的 回复区和 Discord 的子区就像是把同一个主题信息时行聚合的功能。这明显是懂管理的人做的,而国内的拉群一看就是不懂管理的人干的,或者说是就是满足这些不懂管理的人的需求的。

企业文化

团队协作和团队工作最大的基石是信任,如果有了信任,没有工具都会很爽,如果没有信任,什么工具都没用。信任是一种企业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包括同级间的,还包括上下级间的。但是,因为国内的管理跟不上,所以,就导致了各种不信任的文化,而需要在这里不信任的文化中进行协同工作,国内的 IM 软件就会开发出如下在国外的 IM 中完全没有的功能:

  • 监控员工。获取员工的工作时间以及工作位置。
  • 有详细的已读标注。这样会给对方要回复的压力。
  •  发出的信息不能修改,不能删除,非常有限地可撤回

而国外的 IM 则是,发出的信息可以修改/删除,没有已读标准,也不会监控员工。这种时候,我总是会对工作在这种不信任文化中人感到可怜……如果大家需要靠逼迫的方式把对方拉来跟我一起协作,我们还工作个什么劲啊。

小结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畸形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下,就会导致畸形的协同工具。最令人感到悲哀的是,有好多同学还觉得国内的钉钉非常之好,殊不知,你之所以感觉好用,是因为你所在的环境是如此的不堪。你看,人到了不同的环境就会有不同的认识,所以,找一个好一些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

给一些新入行的人的建议就是,一个环境对一个人的认知会有非常大的影响,找一个好的环境是非常重要,如果不知道什么 环境是好的,那就先从不使用钉钉为工作协同软件的公司开始吧……

什么是好的协同工具

我们从上面可以得到,协同的前提条件是你需要有一个基于信任的企业文化,还需要有有结构化思维的科学的管理思维。没有这两个东西,给你的团队再多的工具都不可能有真正好有协同的,大家就是装模作样罢了。

假设我们的管理和文化都没有问题,那下面我们来谈谈协同工具的事。

我个人觉得 IM 这种工具包括会议都不是一种好的协同工具,因为这些工具都无法把信息做到真正的结构化和准确化,用 IM 或是开会上的信息大多都是碎片化严重,而且没有经过深度思考或是准备的,基本都是即兴出来的东西,不靠谱的概率非常大。

找人交流和开会不是有个话题就好的,还需要一个可以讨论的“议案”。在 Amazon 里开会,会前,组织方会把要讨论的方案打印出来给大家看,这个方案是深思过的,是验证过的,是有数据和证据或是引用支撑的,会议开始后,10 -15分钟是没有人说话的,大家都在看文档,然后就开始直接讨论或发表意见,支持还是不支持,还是有条件支持……会议效率就会很高。

但是这个议案其实是可以由大家一起来完成的,所以,连打印或是开会都不需要。试想一下,使用像 Google Doc 这样的协同文档工具,把大家拉到同一个文档里直接创作,不香吗?我在前段时间,在公网上组织大家来帮我完成一个《非常时期的囤货手册》,这篇文章的形成有数百个网友的加持,而我就是在做一个主编的工作,这种工作是 IM 工具无法完成的事。与之类似的协同工具还有大家一起写代码的 Github,大家一起做设计的 Figma……这样创作类的协同工具非常多。另外,好多这些工具都能实时展示别人的创作过程,这个简直是太爽了,你可以通过观看他人创作过程,学习到很多他人的思路和想法,这个在没有协同工具的时代是很难想像的。

好的协同工具是可以互相促进互相激励的,就像一个足球队一样,当你看到你的队友在勇敢地争抢,拼命地奔跑,你也会被感染到的。

所以,好的协同就是能够跟一帮志同道合,有共同目标,有想法,有能力的人一起做个什么事所以,在我心中我最喜欢的协同工具从来都是创作类的,不是管理类的,更不是聊天类的。管理和聊天的协同软件会让你产生一种有产出的假象,但其实不同,这种工具无论做的有多好,都是支持性的工具,不是产出类的工具,不会提升生产力的。

另外,在创作类的协同工具上如果有一些智能小帮手,如:Github 发布的 Copilot。那简直是让人爽翻天了,所以,真正能提升生产力的工具都是在内容上帮得到你的。

结束语

我其实并不喜欢今天所有的 IM 工具,因为我觉得信息不是结构化的,信息是有因果关系和上下文的,是结构化的,是多维度的,不是今天这种线性的方式,我们想像一下“脑图”或是知识图,或是 wikipedia 的网关的关联,我们可能就能想像得到一个更好的 IM 应该是什么 样的……

协同工作的想像空间实在是太大了,我觉得所有的桌面端的软件都会被协作版的重写,虽然,这种协作软件需要有网络的加持,但是协作软件的魅力和诱惑力实在的太大了,让人无法不从……

未来的企业,那些管理类的工具一定会被边缘化的,聊天类的会被打成一个通知中心,而创作类的会大放异彩,让大家直接在要干的事上进行沟通、交互和分享。

(全文完)

(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酷 壳 – CoolShell ,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好烂啊有点差凑合看看还不错很精彩 (105 人打了分,平均分: 4.31 )
Loading...

聊聊团队协同和协同工具》的相关评论

  1. 并不同意的作者的看法。作者显然是缺乏对中国传统行业中小企业经营现状的了解。以为全世界的行业都是按IT 500强工作的工作方式和员工素质在运转。

    钉钉当初就是从中小企业的需求中生长出来的。他的所有功能之所以长成现在这个样子,并不是产品经理内心黑暗想报复社会,而是这是这些小企业的真实需求。小企业的员工素质良莠不齐,流动大,自觉性也参差不齐的。你所谓的在这种环境里指望自觉性,只能说作者人生所处的行业都素质太高了。
    Amazon的开会方式确实是值得推荐的。所以你看飞书和钉钉也在学习和推广这种方式。但是作者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开会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要做决策的会议,还有很多会议就是用来做多人间的快速信息同步和讨论,并不只是为了做决策。当然这方面国内公司在会议的随意性上是个事实,确实需要改进。不过这个不是IM工具绝对的。开会的方式是老板决定的,想要改变这些,你需要做的是先提高国内几千万中小企业老板的认知。

    1. 你跑这来抬杠,你是不是也不知道,在中国老板眼里,没有高素质员工,哪怕面对一帮211/985履历的员工,依然不会信任。
      不说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善,我们总得现有基本的是非判断,知道“不信任”是不好的

      1. 他说的也是事实,要我讲,这得从悠久的历史文化说起,然后再来谈当下的教育。

    2. 你写了这么一大堆,我感觉你也是同意——用钉钉来识别这些管理差的公司,认知 lowB 的老板。谢谢!

  2. 另外。作者最后那句找一个不用钉钉为IM的公司。恐怕作者不知道今年国内的就业环境吧?
    大多数毕业生首先面对的问题是,你要有个肯招你的公司,然后你才可以考虑他是不是用钉钉。

    当前就业环境谈这个,就好像说对一个吃菜的乞丐说,菜那么难吃,你应该都选择吃肉. 只有吃肉,才能知道生活美好,才知道对个人成长有多重要。

    1. 你是不是也打心里认同,用钉钉的公司都不怎么样?所以,你用工作不好找的借口,让人可以去那些 lowB 的用钉钉的公司。

      另外,你这回复就是在混淆逻辑了。我这篇文章不是在谈找不找的到工作的问题,我是在说用钉钉的公司都不是好公司。不是好的公司当然不建议去。找不到公司先去用钉钉的料公司里呆着,没问题啊,但是,有机会就要走啊。

      难不成,你要劝人要当一个吃菜的乞丐,而不是要去做一个吃肉的人么?

    2. 哈哈哈,形象,到位
      文章可以发,读者可以读,想杠可以杠。明天该干什么,自己心里有数就好。说的人未必做,做的人未必说

  3. 公司规模小,总共就一个团队,信任作为团队协作基石是必须且必要的。

    公司大了之后,如果是跨团队协作,个人感觉基石最核心可能是利益,信任排第二。国内的IM工具,更多的在为基于不信任的协作买单。

  4. 非常支持,从我的日常项目管理角度也有很多类似困扰,一个项目的相关资料和不同事项,如果没有一个相关结构化的目录和管控。单项目还说,多项目管理时候就很容易丢三落四。凡事都是各种群找历史记录,但是不同设备之间又难做到聊天记录同步,太碎片化了。试过一些相关变种管理办法目前也都不太理想。

    1. 这一期看的我心潮澎湃,原来实习时我对飞书和钉钉的抵触不完全是我的问题。之前和朋友聊天时从qq转到腾讯文档,因为我们想要有结构并且相对自由地保存我的构思和想法,这种在线文档的方式会促进创造力,后来我也想过有没有更灵活自由的共享协作平台,像画布一样可以无限拉长……可能我还需要去增长见识,先看一看国外这方面做的最顶尖的平台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方面确实是有需求的趋势。

  5. 看了文章和评论,都是来隐式吹《飞书》的吗。。

    开玩笑,恰恰是飞书具备了耗子哥提倡的功能:基于channels建立链接,结构化(okr,task,文档),文档的双向链接,才显得格外好用。。

      1. 但是我们公司连钉钉飞书这样的办公软件都没有,信息跨部门同步起来贼费劲。有什么通知也很难全员公告(SOS)

  6. 受教了,自己一直在国内环境工作,未曾想过信息是结构化,有因果关系和上下文和多维度的。我觉得国内拉群的方式有一点好处,就是相较于其他成本低廉,用完即弃,适用于一些场景。

  7. 很多人是不知道自己身处于这样的大环境,都习以为常了。因为没接触过更好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能清醒思考的,也只有少部分了吧~

  8. 说实话,看了很多文章,还是皓哥文章好看,排版好,文章也有深度,而且不复杂,这个是需要几十年功力才能做到这样的。看文章里面提到了很多跟信任相关的东西,有个问题想请教下,就是在我们这个大环境下,到底要怎样建立信任呢?如果你信任的同事或者员工做了一些对团队有利益损害的事(如做事比较拖拉、上班时期摸鱼太多等),那么怎样对这些人重新建立信任呢?

  9. 国外的则是:Slack、Discord这两大IM工具。我们以前用过一段时间的Slack,后来整个集团都切换到Microsoft Teams了

  10. “而 Email 是天生会给一个主题时行归类”中的“时行”应该是施行吧

  11. 很认同信息结构化和准确化,还有团队基石是信任。没有这些,再多的会议,日报、周报都没有用。

  12. 很同意啊, 之前也在电商公司, 甩锅 扯皮 微信(非企业微信) 拉群一把梭, 然后把领导和管理也一起拉进去, 好搞你底层的打工人,这些公司我祝他们倒闭!!! 更离谱的是,我已经离职了 都还有人拉我进之前公司的群解决问题, 艹…..

    1. 那你也太惨了!我讨厌被拉进群里,然后需要爬楼才知道问题,比较麻烦!

  13. 耗子哥还是挺敢说的, 要是这个文章放在微博上,马上行走的50w帽子该满天飞了。

    我在米国大公司和初创公司都呆过。 亚麻的2-pager效率是高,开会没啥废话。 初创公司slack用的比Email和doc多很多,因为每天都在快速迭代,需要回馈的时间非常短,让人觉得压力很大。所以我选择了每小时开10分钟IM,集中回复,这样其他时间可以专注。

    第一次知道有的IM工具会标注已读与否,这个感觉非常不舒服,更别说监控其他员工活动了。

  14. 说个可能 off topic 的个人观察:
    除了在企业、事业、机关单位里面需要协作,国内还有什么其他性质不一样的组织,需要协作呢?
    以我有限的生活经历来说,真的找不到这样的人群。
    所以国内的 IM 就是这个鬼样子也是种瓜得瓜。

  15. 我还在钉钉群里和高管吵已读未回(当时完全豁出去了。我觉得他们忽视了基本的人权。)在集体做个大家用的产品,本来是个好事。 但是各个都是甲方爸爸,总希望你随叫随到,一不及时回复就钉钉拉个群。 那些重复的问题早就有文档和答疑记录,结果还是被拉群和不断询问。 常常疲于应对各种低阶问题,或者为高管做特别及时相应服务,严重挤压产品成长空间。

  16. 讲个故事:
    2015年在某公司,做一个学校用的内部工具,其中有一个功能就是内部邮件,因为校长不想把信息放到QQ邮箱上。
    但是某天某员工不小心手滑,把单发给校领导组的信息发给了教职工组,结果当天所有没课的老师都被拉到操场上不准回办公室,找了负责技术的工人一个一个检查电脑,看谁收了这封邮件,谁看了这封邮件。因为管理混乱所以教职工组里面又什么人都有。
    光是 已读/撤回/修改 这种功能的有或没有,根本满足不了国内的简单场景。

  17. 还有水印这个功能,背后的深层原因 “令人暖心”,钉钉、飞书都有。

  18. 我一直 觉得用 飞书 钉钉 微信 的效率 不如当年 魔兽工会 用 yy ,原来不是错觉

  19. 这一期看的我心潮澎湃,原来实习时我对飞书和钉钉的抵触不完全是我的问题。之前和朋友聊天时从qq转到腾讯文档,因为我们想要有结构并且相对自由地保存我的构思和想法,这种在线文档的方式会促进创造力,后来我也想过有没有更灵活自由的共享协作平台,像画布一样可以无限拉长……可能我还需要去增长见识,先看一看国外这方面做的最顶尖的平台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方面确实是有需求的趋势。

  20. 钉钉除了“已读”的问题,还有“钉一下”的功能让人厌恶。有碰到过这样的人:他找你谈事情,先“钉一下”,你看到钉一下,以为是什么大事,结果看完“钉”,他过半天才来一句“xxx,在吗?”

    还有就是阿里的同学开会习惯,一言不合就语音找你,以前的钉钉那个语音连接的声音还无法调小声,如果去方便的时候接到就尴尬得不得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