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编程模式:错误处理

Go 编程模式:错误处理

错误处理一直以一是编程必需要面对的问题,错误处理如果做的好的话,代码的稳定性会很好。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出现处理的方式。Go语言也一样,在本篇文章中,我们来讨论一下Go语言的出错出处,尤其是那令人抓狂的 if err != nil

在正式讨论Go代码里满屏的 if err != nil 怎么办这个事之前,我想先说一说编程中的错误处理。这样可以让大家在更高的层面理解编程中的错误处理。

本文是全系列中第2 / 10篇:Go编程模式

C语言的错误检查

首先,我们知道,处理错误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错误码,这也是传统的方式,在过程式语言中通常都是用这样的方式处理错误的。比如 C 语言,基本上来说,其通过函数的返回值标识是否有错,然后通过全局的 errno 变量并配合一个 errstr 的数组来告诉你为什么出错。

为什么是这样的设计?道理很简单,除了可以共用一些错误,更重要的是这其实是一种妥协。比如:read(), write(), open() 这些函数的返回值其实是返回有业务逻辑的值。也就是说,这些函数的返回值有两种语义,一种是成功的值,比如 open() 返回的文件句柄指针 FILE* ,或是错误 NULL。这样会导致调用者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出错了,需要去检查 errno 来获得出错的原因,从而可以正确地处理错误。

一般而言,这样的错误处理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 C 语言的函数:

int atoi(const char *str)

这个函数是把一个字符串转成整型。但是问题来了,如果一个要传的字符串是非法的(不是数字的格式),如 “ABC” 或者整型溢出了,那么这个函数应该返回什么呢?出错返回,返回什么数都不合理,因为这会和正常的结果混淆在一起。比如,返回 0,那么会和正常的对 “0” 字符的返回值完全混淆在一起。这样就无法判断出错的情况。你可能会说,是不是要检查一下 errno,按道理说应该是要去检查的,但是,我们在 C99 的规格说明书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

7.20.1The functions atof, atoi, atol, and atoll need not affect the value of the integer expression errno on an error. If the value of the result cannot be represented, the behavior is undefined.

atoi(), atof(), atol() 或是 atoll() 这样的函数是不会设置 errno的,而且,还说了,如果结果无法计算的话,行为是undefined。所以,后来,libc 又给出了一个新的函数strtol(),这个函数在出错的时会设置全局变量 errno

long val = strtol(in_str, &endptr, 10);  //10的意思是10进制

//如果无法转换
if (endptr == str) {
    fprintf(stderr, "No digits were found\n");
    exit(EXIT_FAILURE);
}

//如果整型溢出了
if ((errno == ERANGE && (val == LONG_MAX || val == LONG_MIN)) {
    fprintf(stderr, "ERROR: number out of range for LONG\n");
    exit(EXIT_FAILURE);
 }

//如果是其它错误
if (errno != 0 && val == 0) {
    perror("strtol");
    exit(EXIT_FAILURE);
}

虽然,strtol() 函数解决了 atoi() 函数的问题,但是我们还是能感觉到不是很舒服和自然。

因为,这种用 返回值 + errno 的错误检查方式会有一些问题:

  • 程序员一不小心就会忘记返回值的检查,从而造成代码的 Bug;
  • 函数接口非常不纯洁,正常值和错误值混淆在一起,导致语义有问题。

所以,后来,有一些类库就开始区分这样的事情。比如,Windows 的系统调用开始使用 HRESULT 的返回来统一错误的返回值,这样可以明确函数调用时的返回值是成功还是错误。但这样一来,函数的 input 和 output 只能通过函数的参数来完成,于是出现了所谓的 入参 和 出参 这样的区别。

然而,这又使得函数接入中参数的语义变得复杂,一些参数是入参,一些参数是出参,函数接口变得复杂了一些。而且,依然没有解决函数的成功或失败可以被人为忽略的问题。

Java的错误处理

Java语言使用 try-catch-finally 通过使用异常的方式来处理错误,其实,这比起C语言的错处理进了一大步,使用抛异常和抓异常的方式可以让我们的代码有这样的一些好处:

  • 函数接口在 input(参数)和 output(返回值)以及错误处理的语义是比较清楚的。
  • 正常逻辑的代码可以与错误处理和资源清理的代码分开,提高了代码的可读性。
  • 异常不能被忽略(如果要忽略也需要 catch 住,这是显式忽略)。
  • 在面向对象的语言中(如 Java),异常是个对象,所以,可以实现多态式的 catch。
  • 与状态返回码相比,异常捕捉有一个显著的好处是,函数可以嵌套调用,或是链式调用。比如:
    • int x = add(a, div(b,c));
    • Pizza p = PizzaBuilder().SetSize(sz).SetPrice(p)...;

Go语言的错误处理

Go 语言的函数支持多返回值,所以,可以在返回接口把业务语义(业务返回值)和控制语义(出错返回值)区分开来。Go 语言的很多函数都会返回 result, err 两个值,于是:

  • 参数上基本上就是入参,而返回接口把结果和错误分离,这样使得函数的接口语义清晰;
  • 而且,Go 语言中的错误参数如果要忽略,需要显式地忽略,用 _ 这样的变量来忽略;
  • 另外,因为返回的 error 是个接口(其中只有一个方法 Error(),返回一个 string ),所以你可以扩展自定义的错误处理。

另外,如果一个函数返回了多个不同类型的 error,你也可以使用下面这样的方式:

if err != nil {
  switch err.(type) {
    case *json.SyntaxError:
      ...
    case *ZeroDivisionError:
      ...
    case *NullPointerError:
      ...
    default:
      ...
  }
}

我们可以看到,Go语言的错误处理的的方式,本质上是返回值检查,但是他也兼顾了异常的一些好处 – 对错误的扩展。

资源清理

出错后是需要做资源清理的,不同的编程语言有不同的资源清理的编程模式:

  • C语言 – 使用的是 goto fail; 的方式到一个集中的地方进行清理(有篇有意思的文章可以看一下《由苹果的低级BUG想到的》)
  • C++语言- 一般来说使用 RAII模式,通过面向对象的代理模式,把需要清理的资源交给一个代理类,然后在析构函数来解决。
  • Java语言 – 可以在finally 语句块里进行清理。
  • Go语言 – 使用 defer 关键词进行清理。

下面是一个Go语言的资源清理的示例:

func Close(c io.Closer) {
  err := c.Close()
  if err != nil {
    log.Fatal(err)
  }
}

func main() {
  r, err := Open("a")
  if err != nil {
    log.Fatalf("error opening 'a'\n")
  }
  defer Close(r) // 使用defer关键字在函数退出时关闭文件。

  r, err = Open("b")
  if err != nil {
    log.Fatalf("error opening 'b'\n")
  }
  defer Close(r) // 使用defer关键字在函数退出时关闭文件。
}

Error Check  Hell

好了,说到 Go 语言的 if err !=nil 的代码了,这样的代码的确是能让人写到吐。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方式呢,有的。我们先看如下的一个令人崩溃的代码。

func parse(r io.Reader) (*Point, error) {

    var p Point

    if err := binary.Read(r, binary.BigEndian, &p.Longitude);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if err := binary.Read(r, binary.BigEndian, &p.Latitude);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if err := binary.Read(r, binary.BigEndian, &p.Distance);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if err := binary.Read(r, binary.BigEndian, &p.ElevationGain);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if err := binary.Read(r, binary.BigEndian, &p.ElevationLoss);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

要解决这个事,我们可以用函数式编程的方式,如下代码示例:

func parse(r io.Reader) (*Point, error) {
    var p Point
    var err error
    read := func(data interface{}) {
        if err != nil {
            return
        }
        err = binary.Read(r, binary.BigEndian, data)
    }

    read(&p.Longitude)
    read(&p.Latitude)
    read(&p.Distance)
    read(&p.ElevationGain)
    read(&p.ElevationLoss)

    if err != nil {
        return &p, err
    }
    return &p, nil
}

上面的代码我们可以看到,我们通过使用Closure 的方式把相同的代码给抽出来重新定义一个函数,这样大量的  if err!=nil 处理的很干净了。但是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一个 err 变量和一个内部的函数,感觉不是很干净。

那么,我们还能不能搞得更干净一点呢,我们从Go 语言的 bufio.Scanner()中似乎可以学习到一些东西:

scanner := bufio.NewScanner(input)

for scanner.Scan() {
    token := scanner.Text()
    // process token
}

if err := scanner.Err(); err != nil {
    // process the error
}

上面的代码我们可以看到,scanner在操作底层的I/O的时候,那个for-loop中没有任何的 if err !=nil 的情况,退出循环后有一个 scanner.Err() 的检查。看来使用了结构体的方式。模仿它,我们可以把我们的代码重构成下面这样:

首先,定义一个结构体和一个成员函数

type Reader struct {
    r   io.Reader
    err error
}

func (r *Reader) read(data interface{}) {
    if r.err == nil {
        r.err = binary.Read(r.r, binary.BigEndian, data)
    }
}

然后,我们的代码就可以变成下面这样:

func parse(input io.Reader) (*Point, error) {
    var p Point
    r := Reader{r: input}

    r.read(&p.Longitude)
    r.read(&p.Latitude)
    r.read(&p.Distance)
    r.read(&p.ElevationGain)
    r.read(&p.ElevationLoss)

    if r.err != nil {
        return nil, r.err
    }

    return &p, nil
}

有了上面这个技术,我们的“流式接口 Fluent Interface”,也就很容易处理了。如下所示:

package main

import (
  "bytes"
  "encoding/binary"
  "fmt"
)

// 长度不够,少一个Weight
var b = []byte {0x48, 0x61, 0x6f, 0x20, 0x43, 0x68, 0x65, 0x6e, 0x00, 0x00, 0x2c} 
var r = bytes.NewReader(b)

type Person struct {
  Name [10]byte
  Age uint8
  Weight uint8
  err error
}
func (p *Person) read(data interface{}) {
  if p.err == nil {
    p.err = binary.Read(r, binary.BigEndian, data)
  }
}

func (p *Person) ReadName() *Person {
  p.read(&p.Name) 
  return p
}
func (p *Person) ReadAge() *Person {
  p.read(&p.Age) 
  return p
}
func (p *Person) ReadWeight() *Person {
  p.read(&p.Weight) 
  return p
}
func (p *Person) Print() *Person {
  if p.err == nil {
    fmt.Printf("Name=%s, Age=%d, Weight=%d\n",p.Name, p.Age, p.Weight)
  }
  return p
}

func main() {   
  p := Person{}
  p.ReadName().ReadAge().ReadWeight().Print()
  fmt.Println(p.err)  // EOF 错误
}

相信你应该看懂这个技巧了,但是,其使用场景也就只能在对于同一个业务对象的不断操作下可以简化错误处理,对于多个业务对象的话,还是得需要各种 if err != nil的方式。

包装错误

最后,多说一句,我们需要包装一下错误,而不是干巴巴地把err给返回到上层,我们需要把一些执行的上下文加入。

通常来说,我们会使用 fmt.Errorf()来完成这个事,比如:

if err != nil {
   return fmt.Errorf("something failed: %v", err)
}

另外,在Go语言的开发者中,更为普遍的做法是将错误包装在另一个错误中,同时保留原始内容:

type authorizationError struct {
    operation string
    err error   // original error
}

func (e *authorizationError) Error() string {
    return fmt.Sprintf("authorization failed during %s: %v", e.operation, e.err)
}

当然,更好的方式是通过一种标准的访问方法,这样,我们最好使用一个接口,比如 causer接口中实现 Cause() 方法来暴露原始错误,以供进一步检查:

type causer interface {
    Cause() error
}

func (e *authorizationError) Cause() error {
    return e.err
}

 

这里有个好消息是,这样的代码不必再写了,有一个第三方的错误库(github.com/pkg/errors),对于这个库,我无论到哪都能看到他的存在,所以,这个基本上来说就是事实上的标准了。代码示例如下:

import "github.com/pkg/errors"

//错误包装
if err != nil {
    return errors.Wrap(err, "read failed")
}

// Cause接口
switch err := errors.Cause(err).(type) {
case *MyError:
    // handle specifically
default:
    // unknown error
}

参考文章

(全文完)

(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酷 壳 – CoolShell ,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好烂啊有点差凑合看看还不错很精彩 (42 人打了分,平均分: 4.05 )
Loading...

Go 编程模式:错误处理》的相关评论

  1. 有个问题。
    采用这种方式处理错误的时候,如果read调用错误次数过多,原始的方式可以遇到第一个错误就return,现在这种可能到了最后一个错误才return。逻辑其实是不太一样了?

    func (r *Reader) read(data interface{}) {
        if r.err == nil {
            r.err = binary.Read(r.r, binary.BigEndian, data)
        }
    }
  2. 其实go的错误处理有一个很麻烦的问题,那就是 nil 值处理。
    有时候函数返回的 error 需要是具体的错误类型,比如说一个 *struct,而不是 error 接口。
    那么在调用时如果这个返回值被存到了一个 error 类型的变量里,比如直接使用了前面出现过的 err,那 err != nil 永远就是 false了。

      1. 我可能没有讲明白,贴一段代码你就懂了。

        type MyError struct {}

        func (e *MyError)Error()string{
        return “ERROR!”
        }

        func ReturnPointer() *MyError {
        return nil
        }
        func ReturnInterface() error {
        return nil
        }

        func main(){
        var err error
        err = ReturnPointer()
        fmt.Printf(“%v\n”,err == nil)
        err = ReturnInterface()
        fmt.Printf(“%v\n”,err == nil)
        }
        有时候有的函数返回值需要是 *MyError,而不是 error。

  3. 当年为了异常处理,微软还自己做了一套SEH,适用于C:
    抛出异常:
    RaiseException

    处理异常:
    __try{}
    __except(){}
    __finally{}
    __leave

  4. 资源清理这里的例子有问题

    log.Fatalf() 会调用os.Exit(1),导致程序直接退出不执行defer

    看一下源代码:

    func Fatalf(format string, v …interface{}) {
    std.Output(2, fmt.Sprintf(format, v…))
    os.Exit(1)
    }

    // Exit causes the current program to exit with the given status code.
    // Conventionally, code zero indicates success, non-zero an error.
    // The program terminates immediately; deferred functions are not run.
    //
    // For portability, the status code should be in the range [0, 125].
    func Exit(code int) {
    if code == 0 {
    if testlog.PanicOnExit0() {
    // We were told to panic on calls to os.Exit(0).
    // This is used to fail tests that make an early
    // unexpected call to os.Exit(0).
    panic(“unexpected call to os.Exit(0) during test”)
    }

    // Give race detector a chance to fail the program.
    // Racy programs do not have the right to finish successfully.
    runtime_beforeExit()
    }
    syscall.Exit(code)

    }

  5. 上面用于资源清理的代码实际上不会调用吧,因为FatalF直接退出了,没有执行defer的内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