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简单的逻辑方法进行独立思考

使用简单的逻辑方法进行独立思考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各式各样的观点和思维方式,作为一个程序员的我,也会有程序员的思维方式,程序员的思维方式更接近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思维方式让可以很容易地理清楚这个混乱的世界,其实,并不需要太复杂的数学逻辑,只需要使用一些简单的数学方法,就可以大幅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所以,在这里,记录一篇我自己的思维方式,一方面给大家做个参考,另一方面也供更高阶的人给我进行指正。算是“开源我的思维方式”,开放不仅仅是为了输出,更是为了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我的思维方式中,使用数学逻辑的方式进行思考,通常来说,我会使用五步思考的方式:

第一步:信息数据可考证。如果一个观点或是一个见解的数据是错误的,那么就会造成后面的观点全是错的,所以,首要的是要进行数据的查证或考证。一般来说,如果一篇文章的作者足够严谨的话,他的需要给他的数据建立相关的引用或是可以考证的方法方式。如果一篇文章中出现的是,“有关专家表明”、“美国科学家证明”、“经济学家指出”,但是没有任出处,也没有点明这个专家或是科学家的名字,或是,也没有说明或引用让读者可以自己去验证的方法。那么,其引用的话或是数据是无法考证的,如果是无法考证的,那么,这篇文章的水份就非常大了。一般来说,当我读到一篇文章中的东西没有可考证的来源或是方法时,通常来说,我就不会再读了,因为这篇文章的价值已经不大了,如果我关心这篇文章中的东西,我会改为自己去查找的方式,虽然变“重”了,但是很安全。(所以,像Wikipedia这样的网站是我经常去获得信息的地方,因为信息可以被考证是其基本价值观)

第二步:处理集合和其包含关系。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人都会的数学逻辑。比如:哲学家是人,柏拉图是哲学家,所以,柏拉图是人。就是一个在包含关系下的推理。你不要小看这个简单的逻辑,其实很多人并不会很好的应用,相反,当感情支配了他们以后,他们会以点代面,以特例代替普遍性。比如,地图炮就是一种,他们看到了多个案例,他们就开始把这个案例上升上更大的范围,比如:河南人新疆人都是小偷,上海人都是小市民。日本人都是变态和反人类……等等。除了这些地图炮外,还有否定整个人的,比如一个人犯了个错或是性格上有缺陷,就会把整个人全盘否定掉,员工抢个月饼就上升到其价值观有问题……。在数学的逻辑包含中,超集的定义可以适用于子集,通过子集的特征可以对超集进行探索,但是没法定义超集。另外,集合的大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事,幸存者偏差会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掉下去的陷阱,因为可能会有很大的样本集可能在你的视线盲区。

第三步:处理逻辑因果关系。所谓因果关系,其实就是分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然后处理其中的逻辑是否有关联性,而且有非常强的因果关系。没有能力分辨充分必要条件处理因果关系是很多人的硬伤。就像我在《努力就会成功》中说的一样,“努力” 和 “成功”是否有因果关系?各种逻辑混淆、概念偷换、模糊因果、似是而非全是在这里。比如: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就是因果关系混乱的表现。人们会经常地混淆两个看来一起发生,但是并没有关联在一起的事。因果关系是最容易被模糊和偷换的,比如:很多人都容易混淆“加班”就会有“产出”,混淆了“行动”就会有“结果”,混淆了“抵制”就会赢得“尊重”,混淆了“批评”等于“反对”……等等。除了这些以外,微信公众号里的很多时评文章,他们的文章中的结论和其论据是没有因果关系的,好多文章就是混淆、模糊、偷换……因果关系出问题的文章读多了是对大脑有损伤的,要尽量远离

第四步:找到靠谱的基准线。就像我们写代码一样,我们都是会去找一些最佳实践或是业内标准,原因是因为,这样的东西都是经过长时间被这个世界上很多人Review过的,是值得依赖和靠谱的,他们会考虑到很多你没有考虑过的问题。所以,你也会看到很多时评都会找欧美发达国家的作参考的做法,因为毕竟人家的文化是相对比较文明、科学、开放和先进的。找到世界或是国际的通行标准,会更容易让人进步。比如:以开放包容加强沟通的心态,就会比封闭抵制敌对的心态要好得多得多,智者建桥,愚者建墙。当然,我们也开始发现,有一些事上,有利于自己的就对标,不利于自己的就不对标,而且,除了好的事,不好的事也在找欧美作对标,于是开始“多基准线”和“乱基准线”,这种方式需要我们小心分辨。

第五步:更为深入和高维的思考。如果一件事情只在表面上进行思考其实只是一种浅度思考,在Amazon,线上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需要写一个Correction of Errors的报告,其中需要Ask 5 Whys(参看 Wikipedia 的 Five Whys 词条),这种思考方式可以让你不断追问到深层次的本质问题,会让你自己做大量的调查和研究,让你不会成为一个只会在表面上进行思考的简单动物。比如:当你看到有出乎你意料的事件发生时(比如负面的暴力事件),你需要问一下,为什么会发生,原因是什么?然后罗列尽可能全的原因,再不断地追问并拷证下去(这跟写程序一样,需要从正向案例和负向案例进行考虑分析,才可能写出健壮性很强的代码),我们才会得出一个比较健壮的答案或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的这五种思维方式下,你的思考是不可能快得起来的,这是一个“慢思考”(注:如果读过《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的人就知道我在说什么),独立思考是需要使用大脑中的“慢系统”,慢系统是反人性的,所以,能真正做到独立思考的人很少。更多的人的“独立思考”其实只不过是毫无章法的乱思考罢了。

通过上述的这五点,我相信你是很容易识别或是分辨出哪些信息是靠谱的,哪些信息是很扯的,甚至会改善你自己的言论和思考。但是,请注意,这些方法并不能让你获得真理或是真相。但是这也够了,一个人如果拥有了能够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是很不错的了。虽然不知道事实是什么,但是你也不会盲从和偏信,从而不会被人煽动,而成为幕后黑手的的一只“肉鸡”。

多说两句,下面是一些我个人的一些实践:

  • 当新闻报道报道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加入了很多观点,那么这篇新闻报道是不可信的。
  • 对于评论性的文章,没有充足权威可信的论据时,不能完全相信。
  • 不是当事人,不是见证人,还要装作自己是知情的……不知道这种人的自信怎么来的?
  • 信息不公开的,并有意屏蔽信息的,不能作为可信的信息源。
  • 当出现大是或是大非的事时,一定要非常小心,这个世界不存在完全的美和完全的丑,这样的观点通常来说都是危险的,此时要多看看不同角度的报道和评论,要多收集一些信息,还要多问问为什么。

欢迎你告诉我一些你的实践和思维方式。

(全文完)

(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酷 壳 – CoolShell ,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好烂啊有点差凑合看看还不错很精彩 (158 人打了分,平均分: 4.61 )
Loading...

使用简单的逻辑方法进行独立思考》的相关评论

  1. 几点经验
    1.尽量获取事件的上下文和环境信息。所有的媒体因为商业或其他因素都会有自己的立场。不能只接受一种立场的声音。
    2。发表观点时,能对事就不要对人,能对概念就不要对事。人是复杂的,事可能是杜撰的,只有概念可被断言。
    3。一个人的所有观点不一定是固定的,所以就算是对观点下断言,也不应该固守己见。时不时的回顾一下,自省一下,对自己和对世界都更好

    1. 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很有可能是片面的,旁观那些引起舆论一边倒的大事件时我会时刻提醒自己,我看到的只是别人口中的真相,甚至有时候我看到的可能只是别人想让我看到的。只吃瓜不站队,不被别人当枪使。

  2.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实事求是。远离偏激的人,不要和杠精撕逼,远离言语暴力。

    最重要的还是求证,查信息,资料找源头。用自己行动证明,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

  3. 没有独立思考的人倾向于别人说什么,而不是别人为什么这么说。
    独立思考是件伤脑且暂时没有回报的事,还不如看别人说什么,“我们”持瓜就好。

  4. “当新闻报道报道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加入了很多观点”时,我们称这样的新闻报道为“评论”“社论”“时评”“观点”。

  5. 是否可拷证可以过滤掉百分之九十九的谣言。
    集合和包含那块我觉得还有很多人的易得性偏误。

  6. 首先,需要保持一个谦虚同理、求真怀疑的心;然后,去了解一点点逻辑推理;然后,就可以按2b青年耗子所提及的以上那些点去训练自己。

    但是,就算做到了上面那些,你也只能了解事实和判断科学真伪。(我也就在此止步了)

    如果还想对社会、政治之类的进行喜恶判断,这就要看你对人类个体、群体、社会的运行规律所达到的认知程度。(我觉得太困难了。人自身的存在太短,只是人类历史的极小一段,而且你还是人类群体的几十亿分之一,由此,任何关于社会、政治的个人见解被认为是偏见都是无可厚非的)

  7. 是’拷证’呢还是’考证’呢?,这篇文章似乎还不够深入,如果有案例实操就更好了。

  8. 非常喜欢开篇的这句话“开放不仅仅是为了输出,更是为了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在细读通篇后发现几处非常晦涩或是不通的地方,翻遍评论也没有看有人提出,故又回头依次检出,希望有空可以订正。

    数学的思维方式让可以很容易地理清楚这个混乱的世界
    数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很容易地理清楚这个混乱的世界

    所以,像Wikipedia这样的网站是我经常去获得信息的地方,因为信息可以被考证是其基本价值观
    所以,像Wikipedia这样的网站是我经常去获得信息的地方,因为信息可以被考证是我的基本价值观

    他的需要给他的数据建立相关的引用或是可以考证的方法方式。
    他需要给他的数据建立相关的引用或是可以考证的方法方式。

    那么,其引用的话或是数据是无法考证的
    那么,其引用的话或数据是无法考证的

    他们就开始把这个案例上升上更大的范围
    他们就开始把这个案例上升到更大的范围

    幸存者偏差会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掉下去的陷阱,因为可能会有很大的样本集可能在你的视线盲区
    幸存者偏差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掉下去的陷阱,因为可能会有很大的样本集在你的视线盲区

    所谓因果关系,其实就是分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然后处理其中的逻辑是否有关联性,而且有非常强的因果关系
    所谓因果关系,其实就是分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然后处理其中的逻辑是否有关联性,是否有非常强的因果关系

    1. 所以中文的文字顺序或是多一个字少一个字 其实并不影响我们阅读

  9. 看了@haoel的很多文了,提个建议吧.
    我就不会用别人发明出来的”二级”甚至”三级”概念去解释某个事物.因为1它不准确2它不够本质.
    我相信你也听过”提一个好问题等于问题被解决了一半”的说法.而那些”二级伪概念”实际上是把很多事物的解释限制在了某个死板框架内.有时候需要跳出来.我举个例子(举例子也是我惯用的表达方式):
    针对你文章的第五部分,我就不会用别人发明的”慢思考”这一概念,而是会更贴近本质.
    我会想慢思考本质是什么?就是放弃固有的大脑回路,重新审视过去的思考模型能否带来真正正确的结果.一旦正确的思考模型建立了,其实无所谓快慢.所以快慢其实是个伪概念.对于伪概念把它归纳到原有的思维体系中去,然后把这个名词在我头脑中清除,因为它真的不够本质…..很多人写书写的虚无缥缈,文章堆砌辞藻,道理虽然是那个道理,但是总爱故弄玄虚,无所谓,反正读者总要自己完成最后的归纳总结.

    再说一点我的思考习惯,看到一个事情,首先分析它跟自己的关系是什么,是能对自身有提升,还是能对自己的周围环境改善,还是说社会热点?
    世上所有的事,均可以归结为3类,处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处理他人和他人的关系.
    总之,一切的一切均在为自己改善自己周围的生存环境服务.
    自己对自己的提升是武器,他人和他人的关系是参考.最终服务于自己对周围环境的适应.
    归纳总结,把知识分门别类,方便索引,是最好的阅读理解方式.

    1. 听者还挺有启发的,这算是所谓的推己及人吧,不管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一步步的拓宽自己的环境。

  10. 关于一:但是我认为对同一份数据完全可以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解读方式。所以数据本身是否可考,与观点,是正交的关系吧?
    所以认为,关于“观点”,更多的是要考虑发表者的立场,利益关联,因为自身的生长环境等造成的局限性,才好客观的看待他们说的话。
    不过大多数人都懒得这么做或者做不到。=_+||

  11. 简单讲,一个事情,从调查取证到真相甚至翻转,至少也要几周甚至一两个月,至于大事更是以半年为单位。

    至于国外新闻嘛,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18年开始小心谨慎,
    鸡腿发霉等到了姜黄粉,
    枪杀git push -f同事这种直接翻源头,认定就是假新闻。
    至于什么圆珠笔钢珠,高铁螺丝钉,简直就是哈哈哈哈哈哈。
    时代变了,螺丝钉圆珠笔这套忽悠90后都开始不好使了,更不要说00后了。

    2019小心谨慎一年了,
    2N都等到了N+1,
    这种《百斤野猪坠崖 游客脱衣游过水潭装麻袋捡走吃?》的新闻,更是看得我头皮发麻。毕竟我活这么大,第一次见到带麻袋(视频里是蛇皮口袋)的游客。

    去UC,各种“建议上交”的三无新闻,奇奇怪怪的自媒体新闻,一堆人带节奏。
    去微博,看打拳。

    结果到了年末,还是让自己掉了个坑。

    W讲的是一套,
    结果Z将出来一讲,
    根本不是一套。

    至于录音,大概率也是没有的,
    更不用说面试记录这种根本不会公开的东西。

    但是根据W和Z的主观描述,以及W自己树立的人设,基本也能推测出来个几成,当然,至于几成就不好说了。

    还是太年轻,沉不住气…

    2020年继续…

    要么溯源,
    要么重现,
    要么证据,
    要么吃瓜。

  12. 当一篇文章或是一个人讲话不是在陈述事件本身,而是在发泄情绪,那就忽略它。

  13. 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很杂很乱,看到一些热点新闻,很多人就容易被带节奏,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问几个问什么,保持一个求真怀疑的态度,保持对这个世界的独立思考。
    推荐两本书,也是皓哥在文中提到的
    《简单的逻辑学》
    《思考:快与慢》

  14. 如果我发现一篇文章里有错别字或者句子在表达上啰嗦的时候,通常我就没有看的欲望了。因为作者都没有好好检查自己写的东西。但如果有兴趣的话我会继续用自己的方式看完,就像这篇文章。

  15. “所以,你也会看到很多时评都会找欧美发达国家的作参考的做法,因为毕竟人家的文化是相对比较文明、科学、开放和先进的。找到世界或是国际的通行标准,会更容易让人进步。”

    —-这已经踩到一部分人的蛋了,小心它们暴跳如雷

  16. 1、注意 【部分真相】、【选择性事实】 手法的误导;
    2、严重缺乏信息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小概率推导;
    3、查案的凭经验感觉选择哪个线索先追踪 和 判案的事事讲证据 是差异。

  17. 我们的教育体制下,拥有独立思考的人越来越少,有时候需要多一些这样的思维方式,谢谢。

  18. 受益匪浅!从小接受的教育就很少提及独立思考方面的内容。逐渐发现自己已经慢慢不再思考,变得人云亦云。 皓哥点醒了我!

  19. 感谢皓叔的分享,收获很大。
    尤其是那一句“更多的人的“独立思考”其实只不过是毫无章法的乱思考罢了”,说的很真实了。
    其实还是最好记录下来,可以更好的帮助自己思考,并且也有利于复盘。

    文中提到的第一点特别有用,如果运用好了,可以过滤掉微信朋友圈90%的谣言。
    以及最后一点,建立高维的思考。这需要长时间的锻炼,复盘,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框架。

  20. 智者建桥,愚者建墙,开放包容比封闭抵制要好得多,所以遇到墙就只能科学的翻过去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