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创业 和 移动互联网

来信, 创业 和 移动互联网

上一篇博文翻译了Steve Yegge的rant,这两天有一些事让我也想rant一下(所谓rant就是一篇巨长无比的抱怨和说教),不过无论是从见解还是恶搞来说肯定没有SteveY的水平高,所以,这篇博文只是单纯的rant,看标题就知道了,就像“篱笆,女人和狗”一样,乡土味实足。所以,下述的一些观点未必正确,也未必靠谱,也就是我的个人唠叨罢了,我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篇幅较长,见谅)

引子

我前两天,收到一封邮件,一位快要毕业的的大学生问我,是去百度,还是去创新工场?他在来信中说,从个人道德价值观来说,他想去创新工场,要远离流氓企业,不然会有狼狈为奸、助纣为虐的感觉,对不起自己。但是创新工场那边情况不熟悉, 不知道怎么选择,并问我现在比较热的移动互联网靠不靠谱。

正好这两天我在微博里看到大家转贴李开复的几个让毕业生创业的微博,比如,这个微博,还有 这个微博。呵呵。

李开复:有关毕业生高科技创业,我的建议:1)创业需要理解趋势、汇集精英、实践经验,因此大学毕业不要主导创业,只能参加创业公司,2)最好远在毕业前就寻找创业公司实习机会(无偿亦可),因为也许创业并不适合你或你想象那样,3)毕业时若想学习创业,最好到创业公司。到大公司学习能学技术但不够针对性。

还有前两天的“移动开发者大会”,然后,又有一个以前的同事和我谈了一下他创业的事以及他的想法,正好又在网上看到罗永浩同学的那个“一个理想者创业的故事”的演讲。还有一些做blog插件的团队希望我能在酷壳上安装一下他们的插件。等等,等等。所以,让我有了这个可以rant的写作情绪。

邮件回复

请原谅我不能把邮件的原文直接贴出来,因为自从上次我在博客中点名评批了关于敏捷的东西,我明白了,这个世界上,当把你放到公众的高度上,很多以前可以说的话可能都不能说了(虽然我还是在说,说得还比较尖锐,可能本性如此,呵呵)。言归正传,关于这个网友问我的问题,要是我的话,我可能两个都不会选,但是毕竟人家刚毕业,回想一下我当年毕业的时候,不也一样,就像菜市场里的大白菜一样被路过的人挑来捡去的,那有什么选择可言。人都是需要慢慢成长的,刚毕业的这个时候还不能挑挑捡捡的时候,能有两个offer在手作选择已是非常不错了。另外,人家刚毕业,面对北京这个物价奇高的地方,首先要解决的是生活下来,而不是像那些有工作经验的人一样可以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所以,我不应该从我的角度上来思考这个问题,应该从他们的角度,从更现实的角度来思考。于是,我是大概是这么回复他的(加上了很多口水话是为了更像rant)——

  • 我对新东西是总是持谨慎的态度,创新工场的刚起步,还需要磨练,而且从现阶段的情况看下来,并不太妙。百度的技术还是很不错的,人家好多年了,用户数量也很大,也有很多积累了,所以还是应该去百度。我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我始终觉得:1)创业是不需要助跑的,创业是一种积累到了自然就出现的东西。你也许并不那么觉得,但是我觉得创业助跑就像高考的辅导班一样,或是像英语培训班一样,正如老罗所说的,出成绩的本来就是人家先天悟性不错,不行的总是不行,而需要培训的大多数总是有问题的,搞培训的都知道这个道理。退一步讲,就算是这些辅导班让你可以考个高分,但是后面呢?创业是一条很长的路,不是考了高分拿了风投被人宣传就能成的事。2)刚毕业的学生,要学的不是创业,而是开眼界,长见识,这比任何事都重要,因为我们的的视野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大家也知道我国的教育是什么情况。所以,刚毕业的同学第一件事是把教育和工作差距上的那条大沟给填平了。因此,我觉得大公司有更多的资源和牛人能开阔你的眼界,而不是创新工场里的那些补习班式的团队和项目。而要开眼界应该是去一些成熟的公司,就算要学习创业也应该去那些成型了的创业公司,这是因为,更多的是你要看的那些成功公司的经验和思路。你可能知道什么不好,但是你没有见过好的,你将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你要学习的是成功的东西,而不是失败的东西,这是就我觉得开眼界长见识的最大的价值。
  • 关于那些流氓企业(商业公司总是会有些商业手段的,但是使用的是流氓手段的必然是流氓),我们处在的这个社会似乎已经分不清楚什么是流氓手段,什么是商业手段,但是有些公司的做法还是太过份,在如今这样垃圾的社会中居然还能脱颖而出,不得不让人佩服。不过我认为,我们需要用出世的态度去思考,入世的态度去做事。社会是个大染坊,我们走入社会参加工作后,很多人都会迷失在其中,分不清什么是入世什么是出世,所以这需要我们坚持住我们心中那份理想的价值观,这个很难,能坚持下来的也不多。无论这个公司的文化让你有多么的不认同,但只要其好的东西(比如百度的技术还是很不错的),能让你开眼界长见识,那就没有问题。因为不管你去到哪里,那些恶心的事总是会或多或少的存在,这就是中国的社会。所以,我们去那些无良企业,并不是学他的文化,而是学习他的技术和他们把事做出来的经验,根据鲁迅的拿来主义,重要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必竟人家那么大,在技术方面总是有可取之处的,学成后离开他就好了。我们的教育把我们洗脑洗成了只有是和非的价值观,要么就是大好,要么就是大恶。所以,我们的感情要么就是爱,要么就是恨。没有必要,社会是多元的,多维的,这需要我们要学会分开看问题。对于刚毕业的学生,还是多去学学一些实实在在的技术,百度是有技术的
所以,对于李开复的微博,我认为,毕业去创业并不好。去学习创业也要看看是去哪里?很多朋友都觉得毕业就算学完了,这就错了。大学毕业表示真正的学习才刚刚开始,我比较保守,我觉得走出学校,还需要5-10年的社会学习和积累。我经历告诉我,大多数人是浮燥的,急功近利的,好大喜功的,无论是投资人,创业者,还是打工者。真正踏踏实实学习和努力的人很少。我想说是,不要被人两三句话就说得激动万分,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你一开始没有吃好的饭,你总有一天得回来吃的

创业 和 事业

我上上周未和我一个朋友聊了一下他的创业的想法和经历。他和我说他见到这个国外投资人曾投过MySQL,当这个投资人听到他的项目的时候,很惊讶,因为,投资人来中国听到几乎全部都是“业务型的项目”,而从他这里第一次听到“技术型的项目”。投资人非常感兴趣,于是就聊了一会就决定投他的项目了。

我在想,如果我们假设有一天MongoDB的创始人在中国找投资人,对中国的投资人说,我有一个很NB的想法,我要做一个开源的非关系型的数据库,可以解决大规模数据量的快速水平扩展的问题,并可以为现在互联网上的数据处理增加巨大的性能价值, 我不知道中国的投资人对这样的项目会不会感兴趣?我看悬。我这里不是说“业务型的项目”不好,我只是想说,在一个浮燥的环境里,几乎没人会关注这些“技术型的项目”。“业务型的项目”外表很华丽,更能打动人,可以让人看到“钱途”,所以,也就没人会关心那些可能改变世界的长期性的“技术型的项目”。多可悲的社会。

其实,创业就是开创事业。重点是事业,不是开个公司,也不是挣钱,公司和挣钱是你事业的副产品事业是我们的理想,是我们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诉求。我个人认为,只有上升上事业的层面上来,才能算得上是创业。如果你只是想开个公司,接两个项目做做,挣点钱,我觉得那就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还不如去跟着一个不错的公司打工,除非你是想以一种曲线的方式达到你的人生理想目标。你的公司至少应该要去改善或是颠覆点什么,如果还有价值观的输出,那就更完美了。总之一句话,别把自己给卖了

就算是在公司里打工,也应该有这份理想主义。我一直和我的团队说——我们每一个人今天不愁找工作,外面也有很多东西在诱惑着我们。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今天在Amazon这个高速增涨并很踏实的公司里,我们应该把在公司里打工升华到事业的层面上来。看看,Amazon是怎么一点一点地、扎扎实实地、有条不紊地、通过技术分析用户和市场来改变世界的,想想自己在Amazon公司里可以影响些什么,可以领导些什么,可以跟着Amazon去为这个世界改变些什么。当你有这样的心态和方式,积累到了,你就能去改变些什么,那时,你要出去创业也就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看看今天如此浮燥的社会,我不知道人们怎么了。中国的很多的创业公司好像都只是为了上市挣钱,而国外更多的公司是为了上市后能改变世界或颠覆传统,这其中有多大的差距啊。每当看到中国有那么多的CopyCat(或叫C2C),而国外有那么多的创新,我实在无法为国人感到骄傲。他们甚至还为他们的抄袭找到很多理由,比如,有人说Linux 抄 Unix还不是抄,Windows还不是抄MacOS,OpenOffice抄MS Office,等等。我同意很多好的创意会被人Copy去,这本来也没有什么。只是我想说的是:

1)判断一个事有没有抄了另一个事。我觉得不应该看其表面特征像不像,应该看其有没有颠覆性。比如Linux对Unix的颠覆。PC对苹果电脑的颠覆(Windows属于PC机颠覆时代的产物,让PC机更具颠覆性。 同样,Linux的开始也是先上x86)。就算是表面上复制了你,但是用另一种模式其改变了世界,颠覆了传统,创造了价值,这就不是抄袭。而中国的很多团队呢,还有那个山寨大王的公司,他们只不过是在做简单的复制,Copy而已,根本谈不上什么颠覆,不知道这个山寨公司怎么想的?钱没处花了吗?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更多的东西更有价值吗?另外,举个例子,新浪微博可能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复制,我暂时不说其在技术处理信息的回复上和Twitter巨大的差异(可以看看这篇文章),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它还是有很多不错的功能(可惜的是新浪的名人路线让其永远不能理解什么是互联网的内涵,而很多人也迷失在这种浮华和虚荣之中)。而其它什么饭否,知乎,等等就是纯粹为了山寨了。如果我们不能颠覆一个产品,我们至少要想着去颠覆或是改善其某个或是几个功能吧。单纯的复制,走不长远,因为你无法理解其内涵。

2)我们能不能问问我们自己。只是简单地去复制一个别人的想法,而没有经过自己的分析和考虑,这样的创业有意思吗?总有一些东西要不同吧,总不能靠我们政府帮你墙了你的复制源吧。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吗?还是那句话——别把自己给卖了

我有一些同学,都在给中国的国有银行做项目,做了十多年了,还是和十年前几乎一个样。项目就是打单,加班,赶工,需求拼命变更,被甲方和SB领导蹂躏,等等,等等。我在想,一个公司,十多年了,还是老样子,连最基本的商业运作和项目管理还是十年前老样子,哎。十年,在IT行业,这十年是完全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和颠覆。然而,我们很多这样的公司,这十年,他们并没有改变什么,连自己都没有改变。银行里的系统还是向十年前那样,还是用十年前的方式和银行打交道。这些公司,他们从未想过要去改变或是颠覆点什么,就算想过,也就坚持了一两年。我们中国的企业,大多数是没有理想,没有抱负的企业。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

  • 看看csdn,it-pub, 中文infoQ等一系例的技术论坛。尤其是 CSDN,也有十来年的历史了吧。从来没有想过怎么过提高信息质量,论坛和博客系统有段时间那叫一个难用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广告和产商的软文和活动。看看这个微博这个微博已经删除了,这个微博是CSDN的老总范凯不知道怎么在论坛时放广告了,因为全都放满了),你就知道为什么这些论坛干了那么长时间也无法成为像StackOverflow或是Quora这样的水平。再说说InfoQ中文站,完全就是敏捷和TW的喉舌,主编里面有半数以上是TW公司的,上面的文章就像看新华网,人民网一样失去了媒体应有的客观性。而且那里的语言栏目没有C/C++语言,你能想像这些坑爹的编辑是怎么想的吗?所以,他们也无法成为像CNetTechCrunch,或是像Dr. Dobb’s。因为那里是产商的广告战场,而不是技术人员的论坛。他们的目光短浅之处就在于,他们并没有明白真正让论坛和社区有人气有权威的是技术人员,而不是这些为了销售的产商。难道不想成为最权威的技术网站吗?难道不知道成为最权威的技术网站后面所蕴藏的商机会比今天这种模式要大N倍吗
  • 淘宝也一样(也许马云明白,下面的人不明白)。前段时间我在淘宝商城里买了一个假货。于是我找在线客服投诉,在线客服不管,让我打电话去杭州(这么大个公司连个800的客服电话都没有,shit!),我只好打到杭州,经过若干个占线的经历后(淘宝的call center真是弱爆了),杭州的客服告诉我,让我在线点“让淘宝客服介入”,我说,我打电话来淘宝就是让你介入的,但我却被告之要求介入的唯一方法必需是在网站上点相应的按钮。偶滴神啊,哪个脑子进水的经理设计的这客服流程啊(这不是和老罗那个短片里星巴克的“中杯”的段子不一样脑残吗)。好吧,我还没疯,我去网站点了,结果3-4个月,淘宝的客服根本就没找我,连个邮件都没发。可见,淘宝几乎是和商家一伙的,而不是站在买家一边的。淘宝的目光短浅之处就在于,他们并没有明白真正付钱的是买家,而不是那些商户。如果买家满意了,淘宝及其商户才能赚到钱。这么浅显的道理不懂吗?也许,淘宝知道他现在平台上的这些商户让他根本不敢面对买家(另外,关于淘宝的技术,我觉得有点两极分化,后台看似很强,但是前台用户的管理页面那个恶心啊,还要整些ActiveX插件,搞得只支持IE 和 Win,仅支持IE也罢了(最近发现其支持chrome了),有时候下单的时候看不见提交按钮,联系在线客服,他让我:换别的浏览器,如果不行,就清空所有的缓存,再不行就重装浏览器,WTF,你们开发人员有没有搞错啊)
  • 百度和360就更SB了。有技术,有资金,有用户,有市场,还是上市公司,也积累了那么多年,也有很不错的产品和功能,但是就一定要去走流氓的路线,脑子透逗了吧。这不是目光短浅的问题了,这是人品和智商的问题了。难道百度不觉得有一个权威公正的搜索排名,会比恶意地竞价排名能挣更多的钱吗?难道百度不明白保护知识产权也能挣更多的钱吗?因为,当你让一个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起来,你会发现,作为生态引擎的你会让整个生态系统更加依赖你,追捧你,而这个良性的生态系统会让你不由自主地进化和变得越来越强。对于360我就不多说了,你懂的,你要是不懂,那也不是目光短浅的问题了,也是智商的问题了。

所以,他们能走到最高点也就是这样了。不想去创新,不想去改变传统方式,不去分析和关注用户,只为了挣钱挣钱,眼光就是如此短浅,所以也就成了钱和投资方的奴隶,于是也就变得愚蠢和迟钝了。真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啊,hungry到饥不择食,foolish到自掘坟墓

当然,你一定会说,对这些大公司来说是这样的,但是对于创业的小团队来说,我说的这些东西太大了,什么改变世界,什么颠覆传统,这个命题太大了。你甚至可以举出像“超级玛丽”这样的经典游戏,或是像“开心农场”这样打发时间的游戏,其并没有改变世界,也没有颠覆传统,但人家还是很成功的。没错,有些时候,我们创业并不需要去改变什么,只需要去满足别人些什么(满足他人的虚荣心的微博,让人打发时间的游戏)。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能做一个软件产品有很多用户在用就很满足了。能让很多用户来用你的东西,说白了还是在改变什么,或是在颠覆点什么。你没有发现,满足人们的虚荣心,让人打发时间也不是件简单的事,虽然这些只是玩一阵子就不玩的东西,但是,不可否认电子游戏界的创新以及其方式的改变也是相当猛的。

好吧,我再圆一圆我的话——创业总是要去改变点什么,颠覆点什么,或是满足点人们什么,解决点什么,而只有想要去创建某种规则,建立某种秩序,并有价值观输出的团队,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事业

在这个社会里,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就算是明白,也不会这么行事。我有一个以前的同事,来中国Amazon面试Kindle App团队的部门经理,过了,也给offer了。但是不想来,为什么?因为他觉得现在他在管一个几十人的团队。而Amazon的这个团队太小了,只有不到十人,而且职位的title不满意。这就是我前面说的,眼界不够开阔的问题。小团队干大事情这不挺好的吗?我们很多人都把眼光放在了那些虚的地方,比如部门大不大,位置高不高,薪水诱不诱人,但却没有看到要做这个事有多大。可惜啊。

上新浪微博看看,全是什么XXCTO,XXCEO,XX创始人,XX总监,XX高级主管……title要多牛有多牛,但可惜的是也就是个名称罢了,我花10元钱也可以为自己印一盒要有多牛就有多牛的名片。那些用人经理和猎头只会问,你职位是什么啊?你管多少人啊?好像是个高级主管,管上几十上百人就很牛似的。可是,你用这个title和这些人做了什么事啊?这就像我质问Thoughtworks和敏捷人士们一样,你们用这些所谓NB的东西做了什么大事啊?!(注意:我不是说,挣多少钱和职位发展不重要,我只是说,相对于做什么事,怎么做事来说,这些都是其次重要的,只要做的事靠谱,报酬和职业都会得到的)

好吧,让我再回到创业的话题上来,有一本书叫“Rework”,想创业的朋友可以好好读一读。“保持 小的公司规模,你不需要加班,你没有必要耗尽你一生的积蓄,承担财务风险。你可以一边继续日常工作,一边开始创业,这样随时都能有现金满足需要。你甚至不需要办公室。现在可以在家工作,和从未见面离你千里之外的人合作…… ” 这是一本让你可以去思考的书,远比那些名人们的微博有价值地多得多。不要跟随大流,保持住内心的理想,Think it Big, Make it Different

我没有能力去诠释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但就我而言,我认为应该在自己那短暂的人生内能去多经历更多一些有意义事情,能多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人生太短了,人太容易变了,时间,精力和人性都经不起折腾。只要做的事有意义,跟着别人一起去开创事业未尝不可,开公司又不是什么时尚。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做事的人,我觉得,不要去盲目地创业,那是在浪费时间,潜下心来,观察,思考,尝试,积累,就像一只在非洲草原上匍匐前缓缓逼进猎物的狮子那样有耐心。把自己当成一个沉着稳重猎手,而不是战场上的炮灰

移动互联网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这个名词的。这是个当今巨火无比的词儿。有人跟我说过一个段子,某中国大公司的研究所的某某研究员是做出了这样的口沫横飞的定义——“移动互联网绝对是个了不起的东西,因为互联网是移动互联网的子集,因为静止是相对的,移动是绝对的,所以移动互联网必然是未来的一切……”。领导的讲话真是没得说,你我都不可能说出来这样的话。

在我眼中,互联网才是核心,移动只不过是互联网的补充,只不过是为了让互联网有更好的体验。今天,全世界都打鸡血似地开发移动应用,我仿佛看到当年Windows平台出现的时候,大家都在Windows上写一些小软件一样。不可否认其中是有一些很不错的应用,也不可否认苹果的App Store让这些“软件个体户们”有了更好的创作平台,而软件质量也显著提高。但是更多的应用都会像Windows平台上的那些小软件一样,必然会很快被淹没在历史大潮之中。没有后面互联网和实际业务的强力支持,移动上的应用也就是一些小打小闹的东西。今天移动互联网的热,就像10年前.com的热一样,我看到移动互联网中像当年.com那样大量的泡沫。我看到各种创业团队和投资一涌而上,而我们都知道,当潮水退却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哪些人在裸泳了

今天的移动设备和当年的PC机何其相似,真正制定规则的人都是那些在制造移动设备及其操作系统的公司。当年在Windows上有很多不错的共享软件,什么foxmail,netants,cuteftp,…… 我记得当时foxmail被以2000万收购,但是今天也就这样了,邮件都都在Web或是移动端收了。我相信今天在这些在移动设备上开发应用的创业团队,很有可能也会在5到10年之后面临着相同的尴尬(可能会更短)。我倒不是说这样的小软件没意思,我只是想说,这样的小软件的开发完全没有必要成立公司,要成立公司,就应该要干得比这个事要大。不是吗?难道你不想创建一个能比自己寿命还长的事业和公司吗?移动互联网上的很多小应用,更像是大学里学生们开发着玩的一些软件玩具罢了。

移动互联网上很多app感觉特别无聊,比如foursquare, 街旁之类的东西,虽然我实在不能理解这样的东西为何流行,但我想起了我6年前(2005年),当blog出现的时候,我在MSN的BLOG上记录过自己的一些粗糙的想法(现在搬到了新浪Blog)。当时我认为,互联网的进化和人类社会的进化很相似,web1.0 到 web 2.0,就是从“自由”到“自我”的一个过程。今天,我们看到了 “自我”这个过程的各种各样的演绎,也许,像这种地理位置签到的玩意儿同样满足了人们那种“自我”的渴望。不过,我们都可以看到今天互联网上“自我”的泛滥,人们在网上晒各种各样自己的东西,在豆瓣上展示自己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在微博上晒自己的旅行照片,生活点滴,自己的车子房子老婆孩子,公司,职位,简历,加V,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等一切可以拿出来炫耀的东西,包括自己的地理位置。我想到了“自我”,但我万万没有想到自我的东西里还包括自己的位置。这些不创造任何价值的自我的东西终将是过眼云烟,昙花一现我们都得问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们有没有在创造价值?!(也许这个话说得有些绝对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我们的culture啊。另外,我意识虚荣和炫耀并不产生价值是错的一一GMM的事给了我一记漂亮的耳光。试想,当今这个社会,如果所有的二奶都来炫耀谁包养了她,官员们都能签到他们出入的位置,那么还是能创造很多价值的。滑稽吧)

今天,我大胆预测一下未来互联网的走势,只有了解历史,我们才能看清未来。

  • 互联网的精髓是自由和分享。这个东西以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就算是我们正在经历那些反人类的东西。但这个精神和趋势必然是无法阻挡的。我们在网上没有边界地分享我们的数字信息,或公开,或私密,无论是我的发邮件,写博客,织微博,还是看视频,听音乐,写评论。都是自由和分享的体现。移动互联网会把这个事体现到极致。
  • 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组织。关于信息,以前是ICP发布信息,现在是ICP feed信息(订阅),大众参与组织信息。但是都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信息太多,等于没有信息。搜索引擎的出现部分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没有解决彻底。因为搜索出来的东西还是太多,而且是搜索引擎的单一标准,而不是个体差异和喜好的标准。所以,我觉得未来的信息必然要走个性化的路。搜索引擎或是别的平台(如豆瓣,电子商务等)会学习用户的习惯和喜好,然后根据用户的喜好出现不同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推荐未来必然是推荐的时代

所以,对于移动平台,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这些事情:1)阅读(如:kindle,新闻,图书,订阅等),2)分享和交流(如:facetime,iMessage,微信,米聊,电邮等等),3)电子商务(如:机票酒店餐饮购物),4)推荐(目前这一块还是比较空的)。注意,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其中的分享和交流是对传统电话和短信的延续,并不是取代!有些时候,本来直接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就解决了的事,我们还要让用户上我们的平台,这就没有意义了。

哦,你会问我,云计算在哪里?云嘛,在天上漂着呢,尤其是中国的各种云。我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前几年的“网格计算”?现在真的成浮云了。不要去追随着那些媒体们热捧热炒的东西,中国的科技媒体们一来只会跟产商,二来他们哪有你懂技术懂产品啊。所以,不要被他们吹晕了,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还是想一想,你要解决什么问题,关注这些名词或代号没有意义。

结尾

最后,我要说明一下,本文是我思考了十天左右的文章,不存在喝多了,也不存在凌晨写作头脑不清的问题,也不存在本来要把一篇给小范围传播的文章给大家看。对于我在文中批评的那些公司,我希望他们能把我的这些rant当成一种建议和鞭策,当然,你们需要适应我调侃和尖锐的语气。千万不要学那些敏感人士,或是黑我的blog,或是骂人,因为这样只会让你们看上去更为难堪。

最后注明一下版权,本文由陈皓原创发表,你可以任意传载,但必需在明显位置注明作者和出处,而且不能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酷 壳 – CoolShell ,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好烂啊有点差凑合看看还不错很精彩 (105 人打了分,平均分: 4.60 )
Loading...

来信, 创业 和 移动互联网》的相关评论

  1. 博主,我也经常在amzon上面买东西,能不能把产品介绍搞的不那么山寨啊。这东西也需要行家做的。

    另: 关于什么自我炫耀不创造价值的那些,我不敢苟同,1. 这些东西好像日记一样,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孤独的,这种互相交流的方式没什么不好。2. 这些东西可以看成是日记的高级形式,可以看成是一种自我分析。

    你关于创业的想法,我也不敢苟同。有好的想法为什么不能去落实? 普通人85%的精力都用去胡思乱想了,如果没有后顾之忧, 还不如创业来的直接点。

  2. cxu2003 :
    博主,我也经常在amzon上面买东西,能不能把产品介绍搞的不那么山寨啊。这东西也需要行家做的。
    另: 关于什么自我炫耀不创造价值的那些,我不敢苟同,1. 这些东西好像日记一样,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孤独的,这种互相交流的方式没什么不好。2. 这些东西可以看成是日记的高级形式,可以看成是一种自我分析。
    你关于创业的想法,我也不敢苟同。有好的想法为什么不能去落实? 普通人85%的精力都用去胡思乱想了,如果没有后顾之忧, 还不如创业来的直接点。

    想炫耀炫耀,想创业创业。不能自己不适合,就劝别人别创业。
    年轻人,不要怕。

    多元的社会,才是进步的社会。

  3. 很矛盾的逻辑:
    1.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做出来给我看看,不能狗掀帘子–全指嘴。

    2. 我不会下蛋,但我可以辨别蛋的好坏。—-你不能强求我当母鸡吧。

  4. “上新浪微博看看,全是什么XXCTO,XXCEO,XX创始人,XX总监,XX高级主管……title要多牛有多牛,但可惜的是也就是个名称罢了,我花10元钱也可以为自己印一盒要有多牛就有多牛的名片。那些用人经理和猎头只会问,你职位是什么啊?你管多少人啊?好像是个高级主管,管上几十上百人就很牛似的。可是,你用这个title和这些人做了什么事啊?这就像我质问Thoughtworks和敏捷人士们一样,你们用这些所谓NB的东西做了什么大事啊?!(注意:我不是说,挣多少钱和职位发展不重要,我只是说,相对于做什么事,怎么做事来说,这些都是其次重要的,只要做的事靠谱,报酬和职业都会得到的)”
    说起来,如果在新浪微博或者腾讯微博这些家伙上面申请一个账户,然后给自己设立一大堆诸如“中国XXXX协会会长”“XX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XX星球驻地球特办事务长”之类的头衔,会不会吸引很多莫名其妙的眼球?然后每天发表一些莫名其妙的观点,是不是就更能吸引大量的粉丝粉丝粉丝?然后以此来牟利!!!
    感谢伟大的博主提供了这么一条线索——虚荣心——这种人类有史以来最独特的心理状态~这突然让我想到了芙蓉姐姐和凤姐。。。(恶寒)。。

  5. 过两年我也要毕业了,也在关注就业这方面的信息,李开复的话还是忽悠和煽动性质比较强。想去创业的话,去他那儿不错。不过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不推荐。

  6. 我也是刚看完的,有些很对,很精彩。我也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四的学生,看后觉得有很多时候我们的眼界还是太狭小了,太看重眼前了,很多时候人们都是跟着所谓的潮流在走,但是走来走去也只是跟着,而不能成为引领潮流的人

    1. 我真没有攻击的意思。每个人都有其“逻辑思维和智商”。现在回头看一下,好像的确会让人误解。

  7. 陈皓 :
    我真没有攻击的意思。每个人都有其“逻辑思维和智商”。现在回头看一下,好像的确会让人误解。

    有些人“逻辑思维和智商”的确需要提高。更重要的是中文的水平。

  8. 经常来这里看看,对CoolShell绝大部分文章持积极态度。一般都看看不说话,但是这篇文章实在说到我心坎儿里去了。用句人人网常用的话“说的太好了”。

  9. McKelvin :
    经常来这里看看,对CoolShell绝大部分文章持积极态度。一般都看看不说话,但是这篇文章实在说到我心坎儿里去了。用句人人网常用的话“说的太好了”。

    这么多到心坎里的,咋着外面的世界还是那样的呢?还是只能到coolshell这里yy一下。

  10. 今天才知道博主在amazon工作…
    然后又看了博主把国内这几家公司教训了一顿
    我就想说…amazon中国我也在上面买过几次东西(大部分是买书)…
    说真的…用户体验真没博主教训的那几家公司做得好…
    就像博主说的,后台做得再牛X,最终是要让用户用的爽才重要,但至少amzaon中国对于我这个最终用户来说,用的没其他几家公司爽…

    至于有人还在拿网银说事,我目前就只使用建行卡,chrome、FF、IE都可以正常使用网银,甚至有段时间IE登录不了,只有chrome和FF才可以。当然,我就只用建行的网银,它一家不代表国内的所有网银,但至少还拿网银说事的人请先试试现在的网银再来说事(我是在WIN环境下使用这些浏览器,Linux不用桌面,所以不知道Linux下的这些浏览器是否可以正常使用)
    而淘宝…至少我这边chrome、FF、IE都可以正常登录、买东西、付款、使用支付宝(点击“提交评论”前还特地去试了一下)

    至于身在墙内…除非没考虑做国内市场,不然就只能适应墙内规则了

    创业部分很赞同

    1. 的确如你所说,amazon中国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不过你应该说明一下你的爽在哪里,不爽在哪里,欢迎任何的批评,你今天说,我明天我就把你说的事转给我们的零售部门!说得对,马上改,说不对,预防之。

      关于你说到的支付,你完全可以使用货到付款(那怕是刷卡),而且你可以绑定你的信用卡,实现One Click,什么网银都看不见,不要告诉我你不知道。关于控件的事,很明显,我说的不是网银,我说,淘宝和支付宝的登录。国内好像就只有建行的网银没有用ActiveX控件。

  11. 我们的教育把我们洗脑洗成了只有是和非的价值观,要么就是大好,要么就是大恶。所以,我们的感情要么就是爱,要么就是恨。没有必要,社会是多元的,多维的,这需要我们要学会分开看问题。
    这句话太赞同了

  12. 老兄说的真好。我的想法和您这篇文章的观点100%相同。我是amazon忠实用户。什么控件的都是神经病,在中国这个无视客户利益的国度盛行的一个悲哀。

  13. 楼主写的不错,有些想的比较透彻,我反而觉得楼主应该创业了。

    其实你我碰到的问题是一个问题,最近貌似找到了答案:“Vision without execution is hallucination!”

    难道不是么? ^^

  14. @陈皓
    抱歉用了个很不招人待见的QQ邮箱,在墙内gmail的稳定性确实有问题,而其他邮箱又没qq邮箱那么清爽。
    顺便插一句题外话,当今大佬唯一佩服的就是杰夫贝索斯。呵呵。
    ———————————-
    说几个Amazon中国的问题,可能太过浅薄,望指正
    1.Amazon的首页是各种推荐,而且这也是Amazon美国的习惯,但是中国人对购物网站的偏好却不是简洁,而是“大而全”,这一点在那些乱七八糟的门户网站上也有所体现。问过身边许多朋友,都是普罗大众,不是什么IT精英,普遍的反映是亚马逊的主页不知所谓。我想这个应该是大方向上的价值观问题,和企业的理念甚至文化都有关系,所以是改不了的,我只是提出来而已。
    2.作为门外汉说说Amazon的推荐算法,我知道可能要贻笑大方了。比如我昨天才买了咖啡,推荐里就出现了一排咖啡。而由于我昨天刚买,短期之内我是不会再考虑咖啡的,咖啡品类的推荐是不是应该隔一段时间再出现呢?这个推荐不应该只是针对浏览记录,而应该考虑到购买记录。并且这个推荐整整占据了一排的空间,页面本身就不是很长。对于我来说这也叫做不知所谓。
    3.评论数量远小于京东,以致于看上去门户冷清,由于一些东西没有参考而不敢下决定。这个原因其实是因为京东的评论返积分机制,一个有效评论等于6个积分,一个晒单10个积分,100个积分兑10元现金券,个人认为这也是京东的售价普遍高于Amazon中国的原因之一。京东的评分也普遍虚高,完全没有区分度。当然个人而言很习惯Amazon的评分普遍偏低的现象,因为更为客观。但作为购买的心理来讲,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得分高的产品。
    4.一个细节:排序时必须先选择一个类别。而有时候对于某种品类、或是功能相似的商品却有两种类别(很难说这到底是管理员的问题还是网站设计的问题),这样就要每个类别检索一次,相当累人。
    5.社区非常没有存在感。不知道美国的Amazon是否也如此。

  15. @陈皓
    昨天看到…但因为比较忙没空打字…
    因为已经挺久没用amazon了(最后一次下单时间是11年2月11日),所以昨天特地花了一小时浏览amazon.cn

    1、电脑配件的筛选,我常浏览的几家在线商城和淘宝都是在导航下放置条件筛选区,而且筛选条件也比较多,相对的,amazon放在右侧(好吧…我左右老是分不清…反正知道我说哪里就行了…—_—b),要筛选的话,还需要使用到滚动条,而且筛选条件也比较少

    2、CD,比如我昨天尝试着搜索“五月天”的CD,前面的几个确实是五月天的,但之后的有其他组合或歌手的CD,可能只是CD介绍里提到五月天,还有合辑的(好吧,这种合辑我一般是定义为盗版)。如果我想更精确的搜索“歌手”===“五月天”呢??amazon.cn不行(或者说它无法让我马上找到)。我尝试着到X东上进行相同的操作,至少它在专辑介绍里的歌手处放置了超链接,我一点超链接就可以进行精确搜索“歌手”===“五月天”了(好吧,我试着在“港台歌手”–>“乐队组合”里搜索“五月天”,然后点结果的专辑介绍里的“歌手”确实是出来了精确搜索后的结果,但我在X东的主页上同样搜索“五月天”,然后同样点击那个“歌手”里的“五月天”超链接,结果既然是404…)。关于CD这块,要说的其实挺多的,或者博主可以随便找个专门卖CD的网站看看(http://www.cdhome.com.cn/绝对不是广告,只是因为我买引进版CD大部分都是在这家买,来广东工作后,都直接让香港同事带,所以比较少在这家店买了)

    3、图书,去年还今年的某天,我偶然发现amazon.cn上既然可以买到日文原版的one piece漫画。到淘宝上比了下代购的价格,发现amazon.cn上的价格还算可以,于是头脑一热想买下全套。然后搜索…好吧…没有全套…只有一本一本的点…60+本…点..点…点….点到最后我发火了。直接找淘宝代购了…淘宝上就算代购也是一本一本,但只要你联系客服,他(她)肯定马上给你个专门的链接。(好吧,最后看到全套的价格后,我头脑冷静下来了…倒不是买不起…而是想到回老家时,要运那么多书…想起来就怕了…)

    4、amazon登录时,老是会在账号旁边出现“不是XXXX?”,而且不管是登录后还是登录前都有这个提示(只要以前登录过的话),这样就让我老是困惑说,我到底登录了没有??直接弄个“注销”不是更简单吗??

    昨天的一小时大概就找了这几点,对了…amazon是不是全面改成和amazon.com一样的布局了??印象中以前不是现在这样的…
    当然…如果博主还允许我说关于物流的问题的话…那我倒是可以把大学时期最不爽的一次amazon购物分享一下…
    应该是大二时,在amazon上买了几本书,等了3、4天终于快递员打电话给我,结果既然说要我到另一个学校去拿,原因是我们学校前有个坡,那快递员说他前几天下雨的时候骑自行车送货到我们学校,结果上坡到一半的时候摔倒了,所以他不敢再送到我们学校了(好吧,当天阳光普照)。我说我从我们学校做公交出去的话少说要30分钟,他说他可以等,好吧…既然他都说要等了,那我去取吧。然后挂了手机,准备放进裤袋里时,和舍友说了下“X你马,既然要跑到XXX学校去拿快递,什么烂快递啊”,这时手机响了,一看是那个快递员的号码。我:“喂?有事吗?”
    快递员:“你刚是不是骂我了!!”(口气很大)
    我:“什么??”
    快递员:“你刚刚是不是骂我‘X你马’了!!!”
    我:“………我X你马!!!老子就算骂你了,你还自己打电话回来找骂啊!!!”(之后省略我们对骂的话)
    快递员:“X你马,你还想不想拿这些东西了”
    我:“你马!你有种就别给我送来”
    然后我就上amazon上找投诉电话了,最后那快递员的老大打电话过来了解情况,然后问我要怎么解决,我就要求那个快递员打电话过来给我道歉,并且亲自送到我们学校来给我。后来确实有打电话过来道歉,但东西隔了一个礼拜才又另一个快递员送来(电话号码不一样)
    本来我们学校就在amazon的送货区的,快递员由于个人原因不能帮我送来,我体谅他,也就同意花4块钱的公车费去另一所学校取货了。然后虽然我确实是有说了“X你马”这3个字,但我是对我舍友说的,而且我已经把手机放到至少腹部以下了,我不可能是对那快递员说的,我想随便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也会抱怨一两句的,况且我还是对我舍友抱怨而非对那快递员,结果他既然那么欠骂还打电话过来问我是不是骂他了。

    这是一次,还有2次则是amazon送来的包装都很脏,有一次明显是不小心掉到积水里了,我问快递员,他说本来就这样的,好吧,想说只要书没事就行,结果有一本书也浸到水了,虽然只有一点点。
    不知道这部分属不属于博主能够管辖到的地方??

    至于淘宝的支付问题…我不是用信用卡支付,也不是用货到付款。都是付款,打开网银,手机接收验证码,确认支付,支付成功。我今天买东西时特地用safari,结果safari在最后的支付密码时输入框不见了…于是换到ff 6,成功支付。至于网银,我之前也说过了,我就只有建行,所以其他银行我真不知道…但我昨天特地用safari登录很久没用的农行(U KEY过期了),至少使用账号登录是正常的。我朋友有农行的U KEY,等会我尝试下。

    BTW,你这blog没有“有新回复时e-mail通知”的功能??我还以为输入e-mail是为了这功能呢…

  16. @陈皓
    原来你在amazon工作,那我也说个问题吧,希望能看到,(以前只看不回复,这是个好站),我从去年开始网购,实体店几乎没去了,大部分东西在amazon上买,物美价廉,不过我看了amazon.com和.cn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上次想买个kindle 79$,.cn找不到,.com又不行,打了两次客服,试探问.com能不能送货,(我也感觉不能,:()客服说可以上.com看送货信息(最后去华强北买的水货)。我一直以为.cn和.com是一样的,没想到听语气客服对.com貌似一无所知,让我感觉这是两个没有关系的网站(也许是独立运营)。amazon.cn虽然比国内其他同行好些(我很相信他,我的macbookpro就是上面买的),但和.com比,明显差一截啊,不会是区别对待吧?希望有一天能喝.com一样好(我上了.com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很恶心国内那种‘大全式’网页,像大杂烩),:)

    1.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本地化,都会受到本地的制约,而且每个地方都是自主运营,kindle的事,中国这边还在谈。亚马逊中国也才刚刚把卓越的东西一点一点地替换了。目前亚马逊中国的仓库布局已经初步形成,正在扩张选品,你慢慢会发现亚马逊中国的选品会越来越多的。

  17. 刚刚看完,感觉对我有很大的启发,非常感谢,有个疑问,作者说的敏捷是指“rails”吗?感觉DHH不愧为商学院出来的高材生

  18. too naive, too simple. 正可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对些绝大多数人来说,工作首要是为了挣钱。而不是为了技术多牛B,就比如Foxmail只卖了2KW,你没看在眼里。但大多数人看在眼里,更别提Foursquare了。金字塔尖的人可以只追求所谓的技术潮流等等。但芸芸众生大多在金字塔底,所以Foursquare或街旁或foxmail就很重要了。

  19. 昨天才看到这个博客,发现博主的很多思想跟我很像,呵呵。支持一下。
    但是我没有博主理解得那么透彻。

  20. 佛法真实道理,入世就是出世,出世就是入世。

    离妄无真,离真无妄。

  21. 也许有很多有价值的观点,而且看起来很美好,但是作为一个只工作了1年的程序猿,我表示只能停留在看起来爽的份上。理解不了啊~

  22. 看到一半,就忍不住心神荡漾,人物啊:)不过整体看完,就像有些网友说的,觉得皓哥还是有点偏激的地方。你看不上眼的那些产品之所以存在并发展,是因为被很多人接受并使用,并且这些产品将来有可能持续发展和改进,就像当年的Amazon也只是一个网上书商而已。只要对社会发展和互联网发展保持敏锐的眼光,谁都可以有机会发展,有机会赚钱,并且反过来支持技术扩展,技术和商业是可以相互推动的。Bezos当初也只是想在互联网淘金而已,不是么:)

    1. Amazon的云平台的雏形是在其要死的时候提出来的。要发展保持敏锐的眼光必然不能像常人那样,像常人那样,就必然不是“敏锐的眼光”。

回复 六子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